找手机游戏就上二方手游 专业手游下载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 推荐文章

向日葵是免费破解版下载(生活,是什么样的一门艺术)

时间:2024-03-28 17:24:05    编辑:down

二方手游独家资讯

生活,是什么样的一门艺术

生活不是艺术,是过程。如果能把生活过成艺术的人,才是成功的人,有趣的人。比如,最近很火的李子柒,她在做饭,我们也天天在做饭,我们只停留在为了吃饱而做饭,她却为了把饭做成艺术而做饭,她做饭时,她享受快乐。我们做饭时,很少有快乐的感觉。

有什么好看的漫画

偶画的漫画喜欢吗?[呲牙][呲牙][呲牙]

有哪些你经历的或者你周围发生的毁三观的真

身边还真有一个!我对象的一个朋友,女孩!14年和我对象认识的,然后间接的认识了她!这个女孩和我对象一块长大的,高中还是同位,对她比较了解!这个女孩高中没念完就辍学了,然后去上海打工了,打工期间认识了一个男的,然后就好上了,但是没过多久,这个女孩就回来了,都知道什么原因!过后听说是她好的那个男的已经结婚了,那个男的媳妇知道她俩的事后,不断的去骚扰她,辱骂她,她承受不住就和那个男的断了,回来了,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这件事是在我认识她之前发生的。接着14年我通过我对象间接的认识了她!当时感觉挺不错的一个女孩!

紧接着一件事是在我结婚的时候发生的!当时结婚婚车找的我大哥和他的朋友的车,这个女孩是伴娘,跟车来的,一路上竟然和我大哥的一个朋友留了,接着就在一块了,重点是这个男的也结婚了!也是醉了!接着再见面已经是一年后了,再见时她又换了一个对象,是个拍婚纱的,长得也不咋地!吃了个饭,也就各奔东西了!中间也是没怎么联系!随后就是听说她要结婚了,和他家附近的一个男孩,相亲订婚结婚!去参加她的婚礼,新郎一般,人比较老实吧!据她说结婚时被父母逼得!还有一件事,他们的结婚照是上一个男友拍的,感觉好乱啊!!

结婚后也没有消停,挺我对象说她结婚不让那个男的碰她,结了婚就去另一个城市打工了,具体什么情况也不得而知!几个月后,她从外边回来,竟然怀孕了,然后偷偷的流了,至于是谁的也不得而知!还是好乱啊!最后听说还是离了婚!

最近听说的她的情况是又找了个男朋友,南方买了房子,准备结婚呢!

最后希望她幸福吧!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和其他的男的牵扯太多,否则就别结婚,不然害人害己啊!

日本的浮世绘,算是日本的历史特色文化产物

我有些从心底里瞧不上岛国的艺术,尤其是像源自于花街柳巷的浮世绘。但不得不承认,海岛之上的那个邻居,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给世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浮世绘是日本极具特色的风俗画,从技法来讲,属于版画的范畴,也存在手绘的情况。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江户时代,在历史纪年上,大约为公元1603至1867年。不过,这也是个大体的时代,很难说浮世绘诞生于哪一年。

从诞生的社会背景来看,浮世绘是江户时代,为装饰日本风月场而出现的一种绘画形式。在一些花街柳巷之中,屋内的隔断、墙壁等处,皆装饰有一种充满世俗的绘画,宛如春宫图一般。

这些绘画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描绘的歌妓。绘画的风格大胆、并富有意味,是浮世绘最大的特点。当然,在浮世绘中,也有表现历史故事、风俗民情的内容,只是,在画风上也难免给人一种花街柳巷的感觉。

浮世绘不仅在日本流传很广,而且对周边国家,甚至是欧洲的绘画艺术也有较大影响。不得不承认,岛国特色的文化传播起来,势头还是很猛的。

岛国的脑子很活,善于将身边的事物利用起来。据说当时进行国际贸易时,有些商家在选用包装时,便将浮世绘作为装饰图案。

具有东方特色的浮世绘,漂洋过海抵达欧洲后,很快备受推崇。而一些画家也被浮世绘所吸引,并且从中吸收了有益元素,以充实自己的绘画作品。

其实,那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家,比如梵高、莫奈、毕加索、马蒂斯、高更等等,都曾学习和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内涵,并尝试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中。

植物保护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问达高考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学科评估植物保护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植物保护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植物保护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1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模拟志愿填报 1关注者1个回答白日梦梦A 的学校有: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A-的学校有:农业大学B 的学校有: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B的学校有: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B-的学校有: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C 的学校有:河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C的学校有: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C-的学校有:山西农业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陈利根教授,校长陈发棣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2年,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回迁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含无锡渔业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金融学院、草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体育部等20个学院(部);68个本科专业、3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20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1000余人;教职员工290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47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5人,入选国家其他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140余人次,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6个。 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涵盖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干部培训等各层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植物生产、动物科学类、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14年,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金融学、会计学、草业科学等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态学、风景园林、动物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用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先后造就包括60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优秀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学科获评A ,公共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3个学科获评A类。有8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2个学科进入前1‰,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 南京农业大学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103个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到位科研经费60多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2017-2019年,连续三届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交流访学”“本科双学位”“本硕双学位”等数十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南京农业大学密西根学院。建有“中美食品安全与质量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英植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全球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亚洲农业研究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2007年,成为教育部“接受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教育援外基地”。2012年,获批建设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2014年,获外交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东盟教育培训中心”。2012年倡议发起设立“世界农业奖”,已连续8届分别向来自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波恩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加纳大学、智利天主教大学和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0位获奖者颁发奖项。 南京农业大学拥有卫岗校区、浦口校区和白马教学科研基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图书资料收藏量235万册(部),外文期刊1万余种和中文电子图书500余万种。2014年,与Natur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并于2019年入选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领军类期刊;2018年,与Scienc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Plant Phenomics;2019年,与Scienc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BioDesign Research。 展望未来,作为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南京农业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内涵建设,聚力改革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全面开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征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7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6223440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87万册。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0739人、国际学生5596人、教职工9674人,教师中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2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4人。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1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十二五”以来,学校多项科研创新指标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6项;《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农业大学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农业大学,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视察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视察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央、国家胡视察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给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详情访问,档案与校史馆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是全国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土地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 ,获评A 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9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发展规划处 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7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3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88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5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20人、硕士生导师562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131人。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博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483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11名;全日制研究生12134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2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279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829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41名。 详情访问,人事处 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农科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科学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学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5项。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38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27项、软件著作权1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965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入贯彻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12358行动方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录取硕士研究生招生3419人,博士研究生1070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12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435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1个大类、58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校院基地共330个、重点建设校级优秀基地10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重点建设项目5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41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13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2项、一等奖8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5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项。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开设“学位 ”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 创新大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11人,硕士毕业生1945人,博士毕业生810人。 本科生院详情访问,研究生院 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28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8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其中主报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96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131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 社会服务处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农业大学近年来显著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学校与亚、非、拉、欧、美各洲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成立了“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在联盟机制下建立了近20个教育和科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康奈尔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全面引进的第一批常春藤院校本科学历项目;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荷奶业中心是全面服务国家奶业产业国际合作的平台。学校面向国际前沿,建设高端智库和跨学科合作平台,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启动了国家级农业科研创新和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工作中,组织国内40所、国外35所农林院校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重要组织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政策对话、智库研究和国际发展项目等合作。学校长期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一批友好院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京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等。 详情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9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20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体育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达标管理、四年一贯”为指导思想,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体能课 专项基础课 体育俱乐部课”三层次课程体系,创新建立“理论 专项实践 身体综合测试 课堂思政 课外体育活动”五位一体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身体综合测试一票否决”的制度,从目标、机制、路径上做到有效保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课内外体育活动全面开花,成绩斐然。学校橄榄球队作为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2018-2021年,连续4年夺得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体育教学部详情访问,校团委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农业大学,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学校设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7900余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类)65个,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先后七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专任教师1700多人,有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9人,万人计划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和7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7个学科进入榜单,其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4个学科进入前10%-20%。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科研计划项目5000多项,科研经费超1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部省级自然科技奖215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其中,主持获部省级自然科技奖140项。在全球破译小菜蛾基因组、香荚兰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龙眼基因组、甘蔗基因组、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基因组、睡莲基因组,首次解析了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 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选育出的甘蔗、黄麻、杉木、甘薯、花生、茶叶、蔬菜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主要产区。依托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团队支持计划,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服务我省乡村全面振兴。 学校是教育部“接收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有来自39个国家近150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学校率先对开展单独招生,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知名高校开展20余个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项目,学生还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国际组织项目等资助公派出国留学。学校还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三面山林环绕,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学校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校园产权占地4500余亩,非产权占地1200亩,另有科教基地1200余亩,教学林场5.5万余亩,资产总值40.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09万册。拥有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40万册。华中农业大学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央、国家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央、国家胡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央、国家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并提出“与祖国同行、为奉献”的殷殷嘱托。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为A ,生物学为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为A-。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等5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31219人,其中本科生18906人,硕士生8987人,博士生2891人,留学生435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3013人,其中教师1688人,教授527人,博士后325人。有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76个。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获批国家教育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 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1个。 科技实力雄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9个,部省级研发中心3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3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十三五”期间获批科研项目6318项,经费43.73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再次荣膺这一荣誉称号。 发展愿景: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A 的学校有: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A-的学校有:农业大学B 的学校有: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B的学校有: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B-的学校有: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C 的学校有:河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C的学校有: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C-的学校有:山西农业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陈利根教授,校长陈发棣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2年,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回迁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含无锡渔业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金融学院、草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体育部等20个学院(部);68个本科专业、3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20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1000余人;教职员工290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47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5人,入选国家其他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140余人次,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6个。 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涵盖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干部培训等各层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植物生产、动物科学类、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14年,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金融学、会计学、草业科学等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态学、风景园林、动物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用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先后造就包括60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优秀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学科获评A ,公共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3个学科获评A类。有8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2个学科进入前1‰,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 南京农业大学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103个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到位科研经费60多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2017-2019年,连续三届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交流访学”“本科双学位”“本硕双学位”等数十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南京农业大学密西根学院。建有“中美食品安全与质量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英植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全球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亚洲农业研究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2007年,成为教育部“接受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教育援外基地”。2012年,获批建设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2014年,获外交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东盟教育培训中心”。2012年倡议发起设立“世界农业奖”,已连续8届分别向来自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波恩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加纳大学、智利天主教大学和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0位获奖者颁发奖项。 南京农业大学拥有卫岗校区、浦口校区和白马教学科研基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图书资料收藏量235万册(部),外文期刊1万余种和中文电子图书500余万种。2014年,与Natur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并于2019年入选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领军类期刊;2018年,与Scienc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Plant Phenomics;2019年,与Scienc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BioDesign Research。 展望未来,作为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南京农业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内涵建设,聚力改革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全面开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征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7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6223440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87万册。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0739人、国际学生5596人、教职工9674人,教师中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2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4人。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1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十二五”以来,学校多项科研创新指标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6项;《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农业大学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农业大学,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视察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视察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央、国家胡视察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给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详情访问,档案与校史馆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是全国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土地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 ,获评A 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9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发展规划处 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7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3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88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5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20人、硕士生导师562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131人。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博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483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11名;全日制研究生12134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2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279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829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41名。 详情访问,人事处 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农科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科学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学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5项。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38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27项、软件著作权1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965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入贯彻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12358行动方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录取硕士研究生招生3419人,博士研究生1070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12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435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1个大类、58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校院基地共330个、重点建设校级优秀基地10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重点建设项目5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41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13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2项、一等奖8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5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项。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开设“学位 ”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 创新大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11人,硕士毕业生1945人,博士毕业生810人。 本科生院详情访问,研究生院 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28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8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其中主报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96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131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 社会服务处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农业大学近年来显著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学校与亚、非、拉、欧、美各洲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成立了“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在联盟机制下建立了近20个教育和科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康奈尔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全面引进的第一批常春藤院校本科学历项目;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荷奶业中心是全面服务国家奶业产业国际合作的平台。学校面向国际前沿,建设高端智库和跨学科合作平台,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启动了国家级农业科研创新和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工作中,组织国内40所、国外35所农林院校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重要组织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政策对话、智库研究和国际发展项目等合作。学校长期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一批友好院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京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等。 详情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9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20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体育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达标管理、四年一贯”为指导思想,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体能课 专项基础课 体育俱乐部课”三层次课程体系,创新建立“理论 专项实践 身体综合测试 课堂思政 课外体育活动”五位一体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身体综合测试一票否决”的制度,从目标、机制、路径上做到有效保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课内外体育活动全面开花,成绩斐然。学校橄榄球队作为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2018-2021年,连续4年夺得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体育教学部详情访问,校团委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农业大学,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学校设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7900余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类)65个,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先后七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专任教师1700多人,有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9人,万人计划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和7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7个学科进入榜单,其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4个学科进入前10%-20%。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科研计划项目5000多项,科研经费超1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部省级自然科技奖215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其中,主持获部省级自然科技奖140项。在全球破译小菜蛾基因组、香荚兰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龙眼基因组、甘蔗基因组、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基因组、睡莲基因组,首次解析了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 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选育出的甘蔗、黄麻、杉木、甘薯、花生、茶叶、蔬菜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主要产区。依托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团队支持计划,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服务我省乡村全面振兴。 学校是教育部“接收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有来自39个国家近150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学校率先对开展单独招生,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知名高校开展20余个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项目,学生还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国际组织项目等资助公派出国留学。学校还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三面山林环绕,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学校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校园产权占地4500余亩,非产权占地1200亩,另有科教基地1200余亩,教学林场5.5万余亩,资产总值40.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09万册。拥有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40万册。华中农业大学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央、国家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央、国家胡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央、国家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并提出“与祖国同行、为奉献”的殷殷嘱托。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为A ,生物学为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为A-。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等5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31219人,其中本科生18906人,硕士生8987人,博士生2891人,留学生435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3013人,其中教师1688人,教授527人,博士后325人。有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76个。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获批国家教育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 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1个。 科技实力雄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9个,部省级研发中心3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3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十三五”期间获批科研项目6318项,经费43.73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再次荣膺这一荣誉称号。 发展愿景: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阅读更多发布于 2024-03-09 模拟志愿填报 0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生态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生态学在大学里学植物保护专业是好的选择吗?农学植物保护植物保护专业的你有没有什么苦水要倒?农学植物保护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后应该考研还是工作?农学植物保护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还有什么要学的呢?农学植物保护功能推荐想出国留学,还不赶紧来测评!高考报考时你不知道的加分项测测你适合学哪些专业?测测你以后适合什么工作?相关案例前辈的高考经验都在这!在线助手报考有难题?点我预约咨询

二方手游独家资讯整理发布

玩家评论